7月21日,在第四期巴比特区块链高级研修班上,本体首席战略官季宙栋讲授了《区块链是怎样炼成的》,季宙栋曾参与编写2016、2018年度工信部区块链白皮书,有多
7月21日,在第四期巴比特区块链高级研修班上,本体首席战略官季宙栋讲授了《区块链是怎样炼成的》,季宙栋曾参与编写2016、2018年度工信部区块链白皮书,有多年的区块链实战经验。
在本期课程中,季宙栋从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区块链的机遇、区块链的伪需求、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结合的案例四个方面介绍了区块链应用与实战创新。有人说,区块链是万能的;还有人说,区块链颠覆了互联网。果真如此吗?季宙栋从区块链和实体产业结合的角度,为我们指出了当前的难点、存在的伪需求以及如何辨别真假区块链应用。
以下是本次课程内容节选:
数字经济与区块链:区块链重构生产关系
如何定义区块链技术?简而言之,区块链是一种特殊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是很多传统技术的集合,帮助实现在多方之间建立一个可信的环境。很多地方对区块链的描述,基本上会用不可伪造、不可篡改和可追溯这些字眼。在季宙栋看来,上述这些特性,其实和区块链并没有什么联系。不可伪造,是数字签名算法的特性;不可篡改,其实区块链不是不可篡改,只是较难被篡改。
数字经济,是通过一些新型的信息技术,帮助实体产业提升生产效率。我们获得的服务,都是依托于一个个公司提供的,公司里面有很多雇员,雇员提供了不同能力。数字经济打散了这种组织结构,每个人可以在一个分布式协助的自治组织里面,完成这样的生产关系。数字经济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知识化、智能化、开源化的特征。 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构成了数字经济三要素。
区块链的机遇:从网控制人到人控制网
今天社会面临的难题是:如何证明“我是我”。生活当中我们会通过一些有关的证件,比如房产证、结婚证、驾照、学位证等等来证明。这些证件和我们的个人升学、就业、企业经营交易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非常高,需要跑很多地方,找很多机构,效率非常低下。而且证件本身是有时效性的,换新证还要拿很多辅助的证明材料来证明是你本人。纸质证件的伪造成本低,冒用滥用现象普遍。
今天社会面临的另一个难题是:“这是我做的”。以商务合同签订和交易确认为例,完整的环节涉及签订合同、交付标的物、转移标的物所有权、支付价款、受领标的物、标的物检查。流程中每个环节涉及到不同的实体,各自维护自己的数据,上下游信息不能实时交互。造成参与方协作效率低、成本高。
互联网面临的难题:数据主权失控。我们使用很多互联网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互联网企业解决了我们很多的痛点,代价是我们需要把个人隐私和数据交给他们。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就是新时代的石油。这就构成了矛盾,我们每个个体产生的数据都有价值,但是这些价值却被互联网巨头垄断。
总的来说,这是由中心化机制造成的问题。不同的数据组成不同的网络,并由不同的中心化机构维护,彼此难以互联互通。是否可以将这些不同的网融合成一张网?如果说,互联网的价值是传递信息,那么区块链最大价值是传递信任和价值。在多方参与、没有信任中介的情况下,区块链为多网融合提供了可能性。
区块链的伪需求:技术信任无法解决业务竞争意识形态
最近几年,区块链热度迅速上升,在开展区块落地过程当中,也有很多企业在陆续对外宣称搭建了区块链应用,但是最后我们发现落实效果并不好,一段时间之后在市场上就听不到声音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因为目前98%的区块链应用都是伪应用。
伪场景1:供应链金融
区块链供应链金融底层平台架构,通常是由核心企业、供应商、经销商、物流公司、金融机构等不同的节点组成的一个分布式账本。通过将节点上传的信息共享,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
表面上看,这种模型好像没有什么问题。实际开展业务会发现,参与的角色,信息化程度是不同的。比如很多小经销商,是没有IT系统的,而银行IT程度高,但是由于数据交互很严格,不可能主动将数据分享出去。这意味着,如果将区块链看成技术服务,节点的部署必然是由原来掌握话语权的核心企业。核心企业部署了全网一半以上的节点,可以随时修改规则。将分布式技术用在中心化场景上,还不如直接用数据库。所以至少从技术上看,区块链+供应链金融是伪需求。
至于使用区块链后,可以帮助供应链金融实现贸易数据不可篡改,便捷融资、高效授信,简化流程和提升效率,就很难成立。因为核心企业可以随时修改数据,很多数据并没有上链,即使上传的数据也难以确保真实性。整个运转模式和原来没有多大的区别,无非是披上“区块链”的外衣。
伪场景2:非标金融资产
非标金融资产和区块链的结合模式是:将银登中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组成一个分布式账本,在没有信任的场景下实现多方信息共享。
仔细观察发现,参与的角色有银登中心,所有的金融资产交易中心信息都要登记在它这里。银登中心是国家信用背书的机构,原则上不存在信任问题。从这个角度讲,并不需要用区块链来实现,用中心化的数据库就可以解决。使用区块链只能说是一种形式上的应用。
伪场景3:单据
对于银行票据,现在更多是纸质的,信息化程度不高且易伪造。当前的痛点是电子化而不是用区块链,区块链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
凭证信息跨机构、跨地域共享。这种需求来源于什么?因为现在有了第三方支付以后,银行只看到有一条消费记录来自支付宝或者微信,银行不知道用户将钱花在哪里,这对于其挖掘用户其他金融需求造成了障碍。所以现在银行需要绕开支付宝,有去中介的需求。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银行单方面的利益诉求诉求,而不是多方共赢的需求。
银行业务外延。现在我们国家的监管,是事后监管的模式,当出问题之后,监管才进入。使用区块链之后,监管机构作为监管节点,实时查看共享数据,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这听起来是没有错的,但前提是参与方上传的数据是真实的数据,如果失信机构上传了数据,对于监管机构来说是无价值。 而且对于上传数据的银行机构,本身是同质化竞争的,没有动力上传数据。
与传统系统相比,会减少用纸成本。其实这是电子化带来的好处,和区块链没有关系。
伪场景4:溯源
区块链用于溯源,技术上是将数据存证,经济学上是提高作恶成本。使用区块链技术可以提高作恶成本,代价是用户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所以高附加值的商品更适合用区块链溯源。低价值的商品使用区块链,可能会影响销量,销量不好,使用方就会慢慢放弃区块链技术。所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博弈:想让作恶的人付出更高的成本,要以销量为代价。
区块链溯源常见形式是数据存证,但是在实际中的法律效力值得推敲。运行区块链的实体,通常是一家电子签名技术提供商和一家区块链技术服务商,双方各自运行50%的节点。对于法院来说,他是认可国家电子数据鉴定中心还是区块链呢?
所以,区块链解决信任的广度不足,真正能够落地的是在那些公有化领域,所有人作为节点,都去参与共识。
总而言之,造成上述局面的原因是:技术信任无法解决业务竞争意识形态。在很多应用场景,一些机构会声称使用区块链之后,可以实现数据的可信共享,提升业务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给人一种区块链行业发展很好的错觉,其实现在很多应用还是停留在纸上谈兵的过程,很多场景还只是早期实验阶段。在传统商业活动中,超额利润来自垄断,既得利益者很难把红利分配给用户。这和区块链的均利、共智理念相违背。
对于每一个场景,我们要把业务流程和需求层层拆分,要看它的真实需求来源(痛点)是哪里?参与方式是什么?用区块链带来什么好处?怎么用区块链结合?这是建立有效区块链应用场景的源动力。而不是建立了一个区块链平台,最后发现没人用,这是肯有问题的。
如何避免落入伪场景的陷阱?需要注意两点:To Be和Not To Be。
To Be:
传统商业转型分布式商业,垄断型转变为共享型;区块链建立了社会运转的规则,token或法定数字货币是链中流转的价值,没有引入价值概念的链没有运行的动力;业务边界扩展,小而美也可以进化成大而全;相信 “数字经济”时代来临,应该重视区块链技术。
Not To Be:
不用成数据库,区块链只是效率低下的分布式数据库;不用在强信任环境;不是万能的,只是解决方案中的一种工具;没有赏罚分明,业务竞争的根本没有动摇。
区块链和实体经济的结合:信任和连接
区块链对于实体经济的最大价值是信任和连接,当前,区块链和实体结合需要思考三个问题:
一是,缺乏商业逻辑和账户体系,账户体系是实体和虚拟世界连接的必要入口;
二是,性能、安全和扩展性问题,性能根据实际业务需要设计。安全是区块链最应重视的问题,因为区块链上存储的都是有价值的资产。未来也不可能只有少数几条区块链满足所有业务需求,所以可以考虑用跨链解决扩展性问题;
三是,各式的业务需求。像比特币或者以太坊,都是去中心化的组织在运行,如果要在上面开发应用,是不会有人响应你的需求的,但是在现实商业活动中,开展业务的时候需找到对应的实体对接。
如何让区块链真正能够大规模商用?抛开监管问题,主要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由账户体系、经济模型、数据协作组成的分布式商业;
第二,多链组成的链网。单一的链无法实现所有的需求,需要存证主链、清结算主链、业务子链组成一个链网。
第三,通用模块与定制化模块结合。为了满足各式需求,需要提供API、SDK等数据接口,而不是仅仅将代码开源,更应该与社区积极互动。
基于区块链,在由账户体系、授权体系、密码学体系、智能合约体系组成的链网和由多源贡献、多方激励、透明共享、攻击博弈组成的协作模式下,最终形成分布式商业图景。
关键词: 巴比特区块陷阱